硕士生本科生送外卖,硕士生 送外卖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硕士生本科生送外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硕士生本科生送外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1万本科生、7万硕士送外卖,你也“资质过剩”了吗?
这个标题本身带有“职业歧视”,送外卖并不是什么丢人的职业,小编认为一切靠自己辛勤劳作创造财富的职业都不丢人。按照你的理解,那北大清华毕业后去考公,尤其是去一些清闲部门,那是不是也是“资质过剩”。
当然有人会说,本科硕士花了那么多社会资源去培养,然后只是送个外卖,是否浪费社会资源。但是小编要说一句,能够考取本科硕士的,一定不是傻子,这些人选择送外卖一定是暂时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那相比于那些找不到工作窝在家里啃老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欣慰呢?
正所谓行行出状元,前几年一个北大毕业生去“卖猪肉”,被全网抨击,骂得不堪入耳。但是人家在猪肉行业一步一个脚印,苦熬16年翻身,最后给母校捐9亿。北大校长许智宏说:“北大的学生可以做政治干部,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这句话,或许是对他最大的抚慰和鼓励。
小编坚信这21万本科生、7万硕士大部分人不会永远送外卖的,他们一有机会肯定会朝着更有价值的工作迈进,有或许在送外卖的过程中找到创业灵感。相信他们会对社会有更高的贡献的。
对于自己来说,根本不算是什么“资质过剩”,甚至自己就没有一点资质……自己是09年参加的高考,发挥很差,当年自己的数学只考了80分;自己家庭条件很差,再加上自己眼界也很差,就直接去上了一个专科学校。毕业后进了一个国企,现在在四线小城市,每个月六七千混日子……
勇敢高峰的心退了,本科生,研究生的含金量低了,唯利主义,现实主义,当下心态,简单思维模式,成就了当今社会的极简生活态度,快餐生活是当下主流,不思考,不深思。拿来就好了。
社会在改变,生活就得改变,活得好,开心快乐才是第一的。
大学生送外卖,我不觉得丢脸,靠的是本事,自己养活自己,我觉得挺好的!
解放初,小学三年级(过去叫初小)都可以出来当老师,后来,中专毕业可以分配到体面的“公职”单位,再后来本科都不算什么了,到现如今,硕士愽士也是“满街走”了,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也说明竞争越来越厉害了,如果你观念不跟着改变,那你很可能就轮落入那种高智商低情商或者有智商没情商的境地,并因而被社会所淘汰。
资质永远不过剩,就看你有没有把拥有的知识更好的在合适岗位回报给社会。
这里提到的大学生,大多数是很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大概率是当年很多大专高职改成的本科或者二级学院,很少是985/211的毕业生,他们的基本的特点是能吃苦也勤快,但不喜欢钻研职场和着眼长远。
这种现象与大家经常提及的“学习不努力、只能靠吃体力”是一个道理,很多人不愿意在职场厚积薄发,作为大学毕业生这样典型的“脑力劳动者”,很多人嫌麻烦,不看长远,只看眼前的简单,用近视逻辑处理自己的职业问题,给未来留下绝对隐患。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入错行不是今天工资高低、工作是否体面,而是两个点,一是是否能有持续的积累价值;二是积累之后是否更值钱。当然自己是否喜欢、与自己兴趣爱好是否匹配也很重要,只是自己喜欢在职场很多时候只是奢侈品。
送外卖,眼前来看工作简单,收入甚至高过不少职业,但没有未来。作为起步养活自己问题不大,但别沉迷
6万研究生,17万本科生在送外卖!美团这份就业报告,可信吗?
听说7万硕士100万本科大学生在做外卖,这不抢了农民工饭碗么,大学白读啦?
我们不可否认有很多高学历的人员在从事外卖、速递等工作任务,但由此而产生大学生在抢农民工的饭碗,大学白读了等想法是错误的。
我们认可当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巨大,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肆虐的特殊时期,很多大学生不能如往年一样正常的就业或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有很多人在自己的家乡,或在自己熟悉的城市从事如快递这样简单的劳动,我相信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解决眼时的生活需要,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行为,不足以引起大家的高度紧张。
我相信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不会安心于现在这种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应该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有更能发挥自己能力,更能创造更大价值的工作任务等待着他们去做,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需要时间,需要机会。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更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胸襟,容忍他们在艰苦的跋涉过程中找一个临时的避风港。我们应该从他们的行动中看到我们的弟弟妹妹,看到我们的儿女,看到我们的新一代,那种不拖累社会,不拖累家庭,用自己年轻的体魄去换取独立的人生。我们非但无需紧张,反而更应该为他们这种担当而感到欣慰。
新的一年将是新的开始,我相信这些年轻的学子必然会经过这短暂的休整与奋斗,提升自己对社会的认知,丰富自己顽强生活的经验,很快会找到适合自己,能发挥自己最大才能的地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硕士生本科生送外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硕士生本科生送外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